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这首诗,诗词君小学时学到过。那时候,只知道诗名叫《草》。长大后,再读到这首诗,却发现诗原来有八句,名字也变了,叫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赋得古原草送别唐·白居易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当时还很疑惑:为什么课本里只有前四句呢?和儒风君有同样疑惑的,肯定不止一个人。读了原诗之后,才感慨:删得有道理。赋得古原草送别唐·白居易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传诵最广的一首诗。是他16岁时写就的作品。关于这首诗,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。白居易来长安考科举,带着自己的诗集拜访文坛大佬顾况。白居易奉上诗集,顾况斜眼一看名字:白居易。大佬颇为玩味:“长安米价贵,想在长安住下来,可不容易啊。”(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。)等到顾况缓缓翻开诗集,第一首诗,就是: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顾况当即赞叹:好诗,好诗。小子,你能写出这样的诗,住在长安,也容易了。后来,顾况逢人就夸白居易,很快,白居易的才名就传遍了整个长安。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代张固的《幽闲鼓吹》中,可见当时就名噪一时。有人说这个故事并不真实,但早已传为佳话。从题目上看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是一首应试之作,是在考试时写就的诗。在唐代,凡限定的诗题,都会加上“赋得”二字。所以,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是一篇考场命题作文。但白居易写得是真好。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,一年又一年,枯萎了,又繁盛起来。原野的大火也烧不尽,春风一吹,青草遍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。展眼望去,远方的春草,几乎盖住了绵长的古道。在晴朗的天气里,在阳光的照耀下,青草分外苍翠,与荒城连成一片。草只是背景,真正的主角是游子。在古原上,送别游子,看着友人走向远方,越来越远,巨大的惆怅包围了诗人,如同这无边绵延的草一样。这是一首送别诗。为何小时候的课本要删掉后四句呢?再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学过的诗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春晓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简单、直白,就算是小学生,也能清楚明白诗中的意思。这是以前儒风君小学时学的诗。儒风君翻看了现在的小学课本,小学一年级收录的诗是: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诗,自带韵律,天生适合唱读。小孩子学的诗,最主要的特点,就是简单直白。再次回看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全诗八句,前四句铺陈,主写草,后四句写送别。前四句给人满满的茂盛的生命力,后四句是离别的惆怅。最重要的是,前四句简单明白,不用解释,不用说前因后果,孩子就明白,非常适合孩子朗读。而后四句写送别,写古道,写荒城,写王孙,都需要解释。在构造上来说,前四句起承转合上是完整的,分开读也是可以的。另一方面,草和大然离孩子很近。孩子也都见过青草,甚至也见识过“一岁一枯荣”的景象。口中吟着诗,脑海中浮现自然与生活,是那么恰当。草旺盛的生命力,是昂扬的,而离别总是悲伤的。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积极向上,越晚了解悲伤越好。儒风君很理解,当时编教材的老师不想让孩子错过这样一首好诗,于是删掉了后四句。和“离离原上草”一样待遇的,还有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。小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收录了李白《古朗月行》的前四句: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《古朗月行》全诗如下: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。阴精此沦惑,去去不足观。忧来其如何?凄怆摧心肝。前四句不用解释,朗朗上口,又非常有生活。谁没看过月亮呢?月亮就像那镜子一样呀!正如编教材的老师删掉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的后四句一样,降低了门槛,让更多的孩子体味诗的美,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诗的种子,真好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